生命是那麼神奇,我一直對療癒感到著迷。療癒有不同層面,從生理、心理、情感、精神靈性,到社交互動層面。療癒是不斷變化與適應平衡的過程,如中醫裡的「陰平陽秘」,是一種動態中取得平衡的生命觀。
很多年前,當我第一次讀到關於艾瑞克森 (Erickson) 的治療時,我驚奇的發現,它能彌補現代中醫與真正傳統中醫之間的落差。艾瑞克森是一個特別的醫生,他像一個老中醫,有預測病患的能力。他對身體與內、外在環境的互動變化,以及行為背後的生理因素,有特殊的敏感度。我對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的興趣,一如我對中醫整體治療觀的投入。那是對人的好奇與尊重、對生命的熱愛 (生活的態度、品質)、對經驗世界的微妙觀察與深刻體驗。人活在各種內在、外在的體驗裡,從經驗中學習;藉著經驗的累積,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直覺。這也是傳統中醫,與艾瑞克森催眠治療之間的重要交集 ~ 以經驗為母。艾瑞克森在鄉下長大,有一天年少的他,看父親想盡辦法,用盡全力要把頑固的牛推進牛棚,他便牽著牛尾巴往外拉,牛一下子就往反作用力的方向進了牛棚。他不會去推著病人往哪裡走,而是依他們自己的慣性動力,引導他們到更適合的地方。
艾瑞克森用病人的語言與病人溝通,為每個人量身制訂治療,因為個體有他自己對應外在世界的內在連結模式,而個體的差異亦表現在迥異的反應與運作上。
中醫則因人施治 (個體化治療),參照病人體質,依天地時節的不同,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。比如對於流感,陰虛火旺體質的人,較易咽喉腫痛,咳嗽黃痰;陽虛體質的人,得了外邪卻容易化寒,全身痠疼,鼻流清涕;所以前者治以辛涼清解,後者治以辛溫解表,即便他們同時感染,並有相同的病源。如此的治療取向,在於不斷探索不同個體的特殊性、潛能資源,幫助病人恢復本能,以適應其主觀的內外環境。它並不是根據所謂「科學標準」,去集體制式化的套用。
艾瑞克森以敏銳的觀察力,注意病人語言、身體的細微變化,使他在預測問題與結果時,精準深入。這也是傳統中醫要求的,藉各層面感官來感知,以觀察人的身心內外現象。中國傳統「道醫」的傳授,重視個別「悟道」,不會直接給學生一堆經腦袋分析、整理的資訊,卻讓他們去親身體驗,真正領悟、身心並進。
早在二千多年前,就有生病而精神萎靡的楚國太子,在吳客長篇細節描述的問答中,經歷恍惚神遊的狀態而康復。艾瑞克森會透過冗長的故事,層層包裹他隱藏著,讓病人自己解讀、觸類旁通的多元訊息,使病人「自己」改變。
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名醫朱丹溪,去看一個因新婚妻子過世而悲傷臥病的秀才,把脈後喃道,這麼茶飯不思、渾身乏力,怕是有喜,鄭重提筆給他開保胎方,秀才大笑而癒。
艾瑞克森有個因腎炎感染、反覆檢查治療而尿床多年的小病人,他讓她在催眠下,想像一個陌生男子在她尿了一半的時候進來偷看,小女孩的身體馬上知道如何憋住尿。
病可以出於各種原因,在心理治療範疇中,若過於執著於病因探究,可導致歸咎卸責,而推延改變的可能。從中醫到艾瑞克森催眠,都在解決問題,而不是在找罪魁禍首。
艾瑞克森有個開朗積極的學生,意外致殘後整個人封閉低沉,一天早上,他請另一個學生偷偷把電梯卡在頂樓,透過全班同學的合作,他在眾人面前提議這個學生,和他一樣拄枴杖地一步一步爬上樓,那個學生自此恢復往日生氣。艾瑞克森因小兒麻痹與其「後遺症」而肌肉萎縮、行動不便,17歲第一次發病時差點死去,那時他全身只有眼睛可以轉動。他不斷復健與自我催眠,恢復健康後獨自在密西西比河划獨木舟,由北而南穿越美洲大陸,後來還繼續鍛鍊身體,並拿到醫學系文憑,成為臨床醫生。
就像中醫治病,極關注病人的情思、飲食、勞逸作息。艾瑞克森對於病人的成長背景、生活現狀,也都非常留心。他幫助一個因病退休的員警,成功地減重、減少菸酒,作法簡單,只是讓這個員警改變他習慣買食物、菸酒的地方,多了走路機會而已。他治癒了一位單身中年女性的憂鬱症,因為她是個生活非常封閉而順從的基督教徒,在參觀過她的家後,他以醫囑形式要求她種植更多的紫羅蘭,每當教會有人婚喪喜慶,便贈與一盆紫羅蘭,這位女士後來有了非常多朋友,並被稱為紫羅蘭皇后。
在中醫漫長的歷史中,我們更可以挖掘到許多類似的古文獻記載,那些遙遠而古老的智慧,透過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法的理解與印證,更加熠慴生輝。明代名醫萬密齋開一單味藥「達生草」以助產,要求孕婦親自上山尋採,其實卻是虛構,目的是要她鍛鍊身體。清代名醫秦明章善詩詞音律,治療ㄧ方姓地方官吏心中鬱悶致疾,選琵琶樂曲「潯陽秋月」與戲曲「紅梨記」醉鬼一場,此官員大笑並打嗝,不久痊癒。清代一位王氏一歲嬰孩忽然不思乳食、肌肉盡消,當時兒科名醫薛東明診後,謂乃相思,眾人皆嗤,他遂令人將嬰兒所有玩具擺出來,小兒一見其中的小木魚笑開了,病從此而癒。
中醫病因學裡就致病因素分內外,外在病因為「六淫」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,這與季節氣候、居住環境相關。內在病因則稱「七情」“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 »,這些能引起情緒波動的能量都視作 »虛邪 »。只可惜現代中醫發展走入唯物主義,已偏離傳統中醫實踐。而艾瑞克森催眠累積的豐富臨床案例,與他學生們發展出的許多治療方法,實可禰補當代中醫忽視內因的現狀,而在臨床上更關注病人的整體。